咨询电话
0311-80761656
手机:13731188192
联系人:王老师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西柏坡,是一座永载史册的丰碑。这里不仅孕育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更以其“两个务必”的谆谆教诲,成为一代代干部砥砺初心的精神家园。今天,当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走进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他们追寻的不仅是一段光辉历史,更是一把如何在新征程上破题开局、服务群众的“金钥匙”——那便是源于实践、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土方子”。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年轻干部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的“主战场”。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和形形色色的群众诉求,仅靠书本理论和现代治理理念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土方子”之中。
一、何为“土方子”?它是群众智慧的“活教材”
“土方子”,并非土气落后,而是指那些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符合当地实情、深受群众认可的基层工作方法。它可能是村里老党员用几句家常话化解邻里纠纷的“土办法”,也可能是老乡长根据山林地势总结出的防汛“小窍门”,甚至是村民们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
这些“土方子”带着浓郁的泥土气息,看似朴素,却直指问题核心,蕴含着实事求是、灵活变通的哲学。它们是在西柏坡红色教育中反复强调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生动体现。年轻干部参加西柏坡干部培训,首要的就是学习这种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主动弯下腰、沉下心,去发现、尊重并学习这些宝贵的民间智慧。
二、为何用“土方子”?它是联通民心的“金钥匙”
年轻干部学历高、视野广、干劲足,是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但有时,也可能会因不了解基层实际情况而出现“水土不服”。将宏大的政策用“官话”生硬地传达,效果往往不如用当地的“土话”娓娓道来;用复杂的流程处理问题,有时反而不如一个公开公正的“村民评议会”来得有效。
“土方子”的妙处,在于它建立在对乡情民意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桥梁。运用好“土方子”,意味着年轻干部真正做到了:
接地气,而非官气: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听到真话、察到实情。
办实事,而非虚功: “土方子”的核心是管用、有效。它要求干部追求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而不是纸面文章的形式完美。
聚民心,而非疏远: 当你用群众熟悉的方式和语言与他们沟通,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自然能赢得信任和支持,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合力。
这正是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在情境教学和实践研讨中希望学员们领悟的真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如何善用“土方子”?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新篇
强调善用“土方子”,绝非否定现代治理理念和科技手段,而是倡导一种“土洋结合”、相辅相成的工作思路。年轻干部应成为“土方子”的传承者、鉴别者和创新者。
在“学”中传承精髓。 积极参与西柏坡干部培训中的基层走访,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虚心向老支书、致富能手、乡贤长者请教,将他们几十年积累的“工作笔记”和“心头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基层工作宝典。
在“辨”中科学扬弃。 并非所有“土方子”都适用于今天。年轻干部要运用所学知识,以发展的眼光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那些符合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良方,与现代管理方法相结合,实现传统智慧的时代性转化。
在“用”中大胆创新。 新时代的基层治理面临新挑战。年轻干部要善于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工具与“土方子”的人情味、实效性相结合。例如,利用微信群发布通知、收集民意,同时保留“院落会”的面对面沟通,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土方子”。
回望西柏坡,那段峥嵘岁月告诉我们,最大的力量源于人民,最深的智慧来自实践。对于正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淬炼党性的年轻干部而言,深刻理解并善用“土方子”,不仅是工作方法的提升,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宗旨的回归。让我们将西柏坡精神的滋养转化为前行力量,让青春的脚印遍布基层的每一个角落,用沾满泥土的“土方子”,去破解发展难题,温暖群众心坎,在广袤的基层天地间,书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崭新篇章。
(作者: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