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学习园地

咨询电话

  • 咨询电话

  • 0311-80761656

  • 手机:13731188192

  • 联系人:王老师

从西柏坡出发:在红色研学中炼就调查研究的“绣花功夫”

发布时间:2025-05-26 08:59:02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

  西柏坡,这片被誉为“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红色圣地,承载着“两个务必”的谆谆教诲和“进京赶考”的初心使命。如今,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以独特的历史资源为依托,通过沉浸式研学课程,将红色基因与调查研究能力深度融合,引导党员干部在触摸历史脉搏中锤炼“如绣花般精细”的调研本领,为新时代解决复杂问题提供方法论支撑。

  一、历史启示:西柏坡的“绣花式”工作传统

  1948年,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时,面对百万级兵力调度、千里战线协同的复杂局面,周恩来同志要求“每一封电报必须精确到个位数”。工作人员通宵核对数据,甚至为一名战士的补给误差反复核查三次。这种“事无巨细、精益求精”的作风,正是调查研究中“绣花功夫”的历史写照。

  今天的西柏坡红色教育课程中,学员们通过“电报解码”情景模拟,亲身体验当年“一字千钧”的责任感。在泛黄的电报稿前,有人感慨:“原来‘绣花功夫’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对人民负责的极致态度。”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学员深刻理解:高质量调研,需要既有宏观视野,又能“穿针引线”捕捉细节。

  二、沉浸课堂:在旧址行走中磨砺调研“针脚”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创新设计“三步沉浸法”,将调研能力培养具象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教学场景:

  “触景”:走进毛泽东旧居,观察屋内陈设的算盘、煤油灯,感悟革命领袖“白天打仗、夜晚算账”的务实作风;

  “闻声”: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聆听《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诵读,体会“胸中有数”的调研思维;

  “践悟”:重走“支前小道”,用脚步丈量当年群众送粮路线,理解“数据背后有民生”的调研真谛。

  2023年参训的某市调研组,正是在这种沉浸式学习中,发现某惠民工程存在“最后一公里”梗阻。他们借鉴西柏坡时期“分田到户”的精细化管理经验,提出“网格化需求采集”方案,使政策落实效率提升45%。

  三、方法论转化:红色基因滋养现代调研技法

  西柏坡的“绣花精神”正在被转化为新时代的调研工具包:

  “分层绣样”工作法:以《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过程为蓝本,设计“田野调查五步流程”,从问题筛查到方案验证形成闭环;

  “双线穿针”训练: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实践中,学员既学习“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等传统方法,又掌握GIS地理信息标注、社会网络分析等数字技术;

  “错针复盘”机制:利用西柏坡战役决策案例,建立调研误差追溯模型,引导学员在“试错—修正”中提升精准度。

  某乡村振兴干部参加培训后,运用这套方法开展空心村调研,通过绘制387户村民的“家庭关系图谱”,精准识别出文化传承断层的核心症结,其成果入选全国优秀调研案例。

  四、结语:让红色针线编织时代答卷

  站在西柏坡纪念碑前,参训者常被这样叩问: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如何让调研既有“大刀阔斧”的魄力,又不失“细针密缕”的匠心?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用历史作答——那些土墙上斑驳的标语、展厅里发黄的文件,无声地诉说着:真正的“绣花功夫”,是对初心的坚守、对真相的敬畏、对民生的执着。

  当学员们带着从这里淬炼的“红色针线”回到岗位,他们传承的不仅是西柏坡的精神密码,更是一种工作哲学:调查研究如同绣制时代画卷,唯有以历史为经纬、以实践为针脚、以人民为图样,方能在错综复杂的现实课题中“绣”出经得起检验的答案。

作者: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 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