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学习园地

咨询电话

  • 咨询电话

  • 0311-80761656

  • 手机:13731188192

  • 联系人:王老师

西柏坡红土地上的担当之训:党校如何培育 “能扛事” 的新时代党员

发布时间:2025-04-24 09:24:37

  滹沱河畔的风掠过西柏坡的土坯房,将七十年前的烛火微光与新时代的鎏金岁月悄然串联。当党员们驻足七届二中全会旧址,触摸斑驳的桌椅纹路,仿佛能听见 “两个务必” 的谆谆告诫在青砖灰瓦间回荡 —— 这片红土地早已超越地理坐标,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淬炼担当品格的精神熔炉。西柏坡党校以历史为教材、以精神为火种,在新时代党员培育中续写着 “进京赶考” 的时代答卷。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序幕;三大战役的沙盘上,凝结着党驾驭复杂局势的政治智慧。毛泽东同志在油灯下起草的电报文稿,不仅是军事战略的具象化,更是共产党人 “将革命进行到底” 担当精神的生动注脚。这种担当,是 “宜将剩勇追穷寇” 的斗争意志,是 “务必保持艰苦奋斗” 的清醒自觉,为党校培育 “能扛事” 的党员提供了原生教材。当新时代党员俯身凝视西柏坡纪念馆的支前小车,触摸淮海战役中百姓纳鞋底的粗线,便能在历史景深中读懂 “江山就是人民” 的深刻内涵,让担当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血脉里的信仰基因。



042302.png


  西柏坡党校的课堂延伸至西柏坡的每一处红色地标,让历史肌理成为最好的教科书。在中央机关旧址的土坯房前,讲解员讲述着周恩来 “雨夜救乡亲” 的故事,让 “人民至上” 的理念具象为党员胸前的党徽分量;在 “九月会议” 会址,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 “六条规定” 展板前,新时代党员重温 “不做寿、不送礼” 的纪律要求,在历史对照中校准权力观的坐标。这种沉浸式的党性教育,让西柏坡精神不再是橱窗里的文物,而是转化为党员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 “我先上” 的行动自觉,在乡村振兴一线、改革攻坚战场淬炼出 “能扛事” 的铁肩膀。

  从西柏坡出发的 “赶考路”,在新时代延伸为实现民族复兴的 “新长征”。当年党中央 “进京赶考” 的马车已化作复兴号高铁,但 “两个务必” 的警示依然振聋发聩。西柏坡党校培育的新时代党员,当以西柏坡精神为罗盘:在乡村振兴的田埂上,做扎根泥土的 “新愚公”,把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在科技创新的实验室里,做勇闯 “无人区” 的探路者,用核心技术突破回应 “卡脖子” 挑战;在基层治理的网格中,做走街串巷的 “贴心人”,把群众的 “急难愁盼” 当作 “置顶清单”。这种跨越时空的担当传承,让西柏坡的红土地成为培育 “能扛事” 党员的永恒坐标。

  西柏坡土坯房的灯光与天安门广场的华灯交相辉映,照亮着 “国之大者” 的时代答卷。西柏坡党校以红土地为课堂,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西柏坡精神的火种 —— 在乡村振兴的阡陌间播撒希望,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在服务群众的烟火气里诠释初心。当 “能扛事” 成为新时代党员的鲜明标识,当年 “进京赶考” 的政治自觉,正转化为 “强国建设” 的生动实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续写着永不褪色的担当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