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0311-80761656
手机:13731188192
联系人:王老师
在西柏坡革命纪念馆的展柜里,一台斑驳的金属喇叭静静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48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封锁,西柏坡的宣传干部们创造性地用土喇叭、快板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政策传遍太行山区的每一个角落。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发现其中蕴含的不仅是宣传智慧,更是一套完整的群众工作方法论。如何让这些宝贵经验在新时代西柏坡干部培训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是当前干部教育工作亟需破解的重要命题。
一、宣传语言的转化艺术:从"土话"到"网言"的传承创新
西柏坡时期的宣传干部们深谙"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道理。他们用"土地改革就是好,穷人翻身有依靠"这样朴实直白的语言,让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也能理解党的政策。这种语言转化能力,恰恰是当下许多干部所欠缺的。在现代干部培训中,可以设置"政策语言转化"实训课程,要求学员将晦涩的政策文件转化为方言、短视频、漫画等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某省组织部门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开展的"新时代土喇叭"活动中,学员用当地方言录制的乡村振兴政策解读视频,在网络平台获得超百万点击量,充分证明了这套方法的现实价值。
二、宣传载体的迭代升级:从黑板报到新媒体的智慧延续
1948年春天,平山县某村的地主散布谣言称"土改就是要共产共妻",引发群众恐慌。西柏坡派出的宣传队连夜绘制了12块连环画黑板报,用"算账对比"的方式揭露剥削本质,仅用三天就平息了谣言。这段历史启示我们,宣传载体的选择必须与时俱进。现代干部培训应当设置"全媒体宣传"实战模块,借助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学员在模拟环境中体验舆论引导的全过程。某市在西柏坡干部培训中开展的"21世纪黑板报"项目,要求学员针对网络谣言制作短视频进行辟谣,并将传播效果纳入考核,显著提升了干部的媒介素养。
三、宣传方法的与时俱进:从快板书到融媒体的情感共鸣
"打土豪,分田地,光棍汉能娶妻",西柏坡宣传队员李有才创作的这段快板书,用最接地气的表达让《土地法大纲》深入人心。这种善于捕捉群众情感共鸣点的宣传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现代干部培训可以创新设置"红色文艺创作"课程,邀请专业曲艺工作者指导学员将政策文件改编成快板、rap等文艺形式。某县在西柏坡培训后,县委书记用方言rap直播解读医保政策,不仅获得10万+的互动量,更让政策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重温西柏坡时期的宣传工作经验,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好的宣传从来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心与心的沟通。新时代的西柏坡干部培训,既要传承"土喇叭"背后的群众工作精髓,更要创新方法手段,培养出一批既懂政策、又懂传播,既有党性、又有创意的复合型干部。只有这样,才能让党的声音永远响亮,让人民的信任永远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