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学习园地

咨询电话

  • 咨询电话

  • 0311-80761656

  • 手机:13731188192

  • 联系人:王老师

西柏坡党性教育: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

发布时间:2025-03-20 16:14:49

太行东麓的滹沱河畔,西柏坡这座红色圣地承载着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

1948年的西柏坡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关键转型,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提出的"两个务必"犹如黄钟大吕,

穿透时空回响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片热土孕育的党性教育体系,正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锤炼政治品格的熔炉。


360截图20250320162547705.jpg

西柏坡党性教育基地

一、革命圣地的精神坐标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智慧集中迸发的特殊阶段。中央军委作战室内,

三大战役的捷报如雪片般飞至,指挥部的土墙上却始终悬挂着"谦虚谨慎"的警示标语。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划定的"六条规定",从"不做寿"到"不送礼",看似生活细节的约束,实则是执政党自我革命的先声。


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保留着当年的木质长凳,与会代表们曾在此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

会场墙面的马克思画像已显斑驳,但"两个务必"的教导却愈发清晰: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

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在于清醒的历史自觉。当革命胜利曙光初现时,

党的领导人敏锐预见到"糖衣炮弹"的危险,将作风建设提升到关系执政根基的战略高度。

这种未雨绸缪的政治智慧,构成了党性教育的思想内核。


二、党性教育的多维建构


西柏坡党性教育基地构建了"情境-体验-反思"的三维教育模式。

学员们在中央部委旧址前重读入党誓词,在防空洞遗址触摸战争痕迹,通过沉浸式教学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这种具身化的学习方式,让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力量。


案例教学深度剖析"进京赶考"的当代启示。从李自成政权"其亡也忽"的历史镜鉴,

到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鲜活实践,学员在研讨中形成共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自我革命永无止境。


结构化研讨模式推动知行转化。参训干部围绕"如何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展开专题研讨,

形成可操作的工作方案。某地市组织部长培训后推动建立"基层联系日"制度,将82%的信访矛盾化解在乡镇层面。


三、精神传承的现实映照


西柏坡教学区保留着毛泽东旧居的土炕和煤油灯,与周边现代化教学设施形成鲜明对照。这种时空对话的设计,

让学员深刻体会"条件变好,本色不能变;职务升高,宗旨不能忘"的辩证关系。

某央企高管在心得中写道:"土墙上的作战地图,比任何PPT都震撼心灵。"

教育成果体现在行动转化。某直辖市将西柏坡教学模块嵌入干部选拔体系,建立"政治体检"量化指标。

参训的环保局长推动建立"环境问题整改清单",三个月内解决积压的67件污染投诉,群众满意度提升42%。

西柏坡党性教育基地年接待学员超20万人次,数字背后是红色基因的持续激活。

当新时代的"赶考"队伍走过九月会议旧址,石碾盘上的岁月痕迹与移动终端的教学系统交相辉映,

昭示着共产党人精神传承的永恒命题。这里的每一粒黄土都在诉说:唯有永葆"赶考"的清醒,才能在历史长考中交出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