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培训资讯

咨询电话

  • 咨询电话

  • 0311-80761656

  • 手机:13731188192

  • 联系人:王老师

西柏坡红色教育:提升高校思政课堂时代性与实效性

发布时间:2025-11-15 16:19:56

  在当前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使命。如何让思政课不仅“有意义”,更“有意思”,让学生从历史的聆听者变为思想的共鸣者、行动的践行者,是每一位思政教师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西柏坡,作为“进京赶考”的出发地,作为“两个务必”的诞生地,其蕴含的丰富西柏坡红色教育资源,为我们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与实践启迪。将西柏坡红色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关键在于学会拆解其精神内核,联结时代与现实,让历史不再遥远。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西柏坡红色教育

  一、 深度“拆解”:让西柏坡精神可知可感

  传统的历史教育有时易流于宏大叙事,使学生产生距离感。提升课堂实效,首先要求思政教师对西柏坡红色教育进行精细化、结构化的“拆解”,将其宏大精神具象为可感知、可理解的鲜活元素。

  拆解历史场景,还原决策细节。 不仅仅是讲述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了三大战役,更要拆解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物资的极度匮乏、决策时的艰难抉择。通过讲述电报背后的故事、简陋指挥部里的运筹帷幄,让学生体会到胜利的来之不易与领导人的雄才大略,感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艰辛与辉煌。

  拆解核心思想,聚焦“两个务必”。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教师需将其拆解为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品质:如何面对成绩保持清醒?如何在物质丰裕时代理解奋斗?如何抵制诱惑、坚守初心?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辨析,将历史告诫转化为青年的人生箴言。

  拆解人物故事,彰显人性光辉。 将焦点对准西柏坡时期的革命者个体,讲述他们的工作、生活、情感故事。无论是领袖与民众同甘共苦,还是普通战士的英勇无畏,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能有效打破时空壁垒,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西柏坡红色教育更具温度和感染力。

  通过这样的“拆解”,西柏坡红色教育不再是书本上扁平化的知识点,而成为立体的、充满细节与张力的历史现场,为学生深入理解奠定了基础。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西柏坡红色教育

  二、 精准“联结”:让历史回响照进现实

  拆解是基础,联结才是升华。思政教师的更高阶能力在于,能将拆解出的西柏坡精神要素与当前社会现实、国家大政方针及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精准“联结”,实现历史与时代的对话。

  联结最新会议精神,彰显时代价值。 结合二十届四中全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战略部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两个务必”所蕴含的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对于在新征程上破解发展难题、应对风险挑战具有永恒指导意义。将西柏坡红色教育与全会强调的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等议题紧密相连,深刻阐释“赶考”永远在路上的现实要求,教导学生理解“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对“两个务必”的自觉遵循与深化。

  联结青年困惑,解答成长命题。 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就业选择、价值多元等挑战。将西柏坡时期革命者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意志,与青年如何树立正确“三观”、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等困惑相联结。例如,用“进京赶考”的清醒自觉,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人生关键节点做出正确选择;用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西柏坡实践,引导学生认识集体力量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联结学科专业,实现跨界融合。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将西柏坡精神与自身领域联结。对法学、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可结合四中全会关于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的论述,分析西柏坡时期民主建政的探索;对通信专业学生,可探讨当时通信保障对战略决胜的关键作用;对艺术专业学生,可鼓励以西柏坡为主题进行创作。这种联结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亲和力。

  三、 创新方法: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依托拆解与联结,课堂形式也需同步创新。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云参观”西柏坡纪念馆,组织主题辩论赛、情景剧表演,开展“西柏坡精神与新时代青年担当”征文或微视频创作,甚至可以设计基于西柏坡决策过程的模拟体验活动。通过多元化、互动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深刻内化西柏坡红色教育的精髓。

  总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深入挖掘和运用西柏坡红色教育这一富矿,通过科学拆解使其“接地气”,通过精准联结使其“通天气”,通过方法创新使其“聚人气”,能够有效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西柏坡的历史回声在二十届四中全会所指引的新征程上愈发响亮,激励广大青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赶考”路上,永葆初心、砥砺前行,交出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

  (作者:陈老师)